行业政策

四川省“十二五”电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作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5-04-10
分享至:

来源: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时间:2013-11-4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电子信息产业是现代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性、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我省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础。根据《四川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和《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 年-2015 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发展现状

我省是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地。产业布局相对集中,集聚优势明显,技术、人才等方面实力雄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近年来,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快,成为我省又一个超千亿元产业。2008 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10 年,实现销售收入2209 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销售产值351 亿元),同比增长46.6 %;增加值793 亿元,同比增长36.6%。占全省GDP比重达4.69%。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全国排名第九位。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取得实质成效。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取得超常规发展,软件销售收入列西部第一,全国第八。集成电路产业形成了封装测试优先发展,带动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聚集发展的产业特色;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取得突破,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TFT-LCD)、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面板项目已建成投产;军事电子全国领先,形成了集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军事电子工业基地;信息安全产业优势突出;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电子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航空航天电子产业发展较快;计算机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聚集效应明显增强。一个中心(成都)、两个基地(成都、绵阳)、多个园区(成都、绵阳、广元、乐山、遂宁等)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对外开放合作取得显著成效。承接产业转移取得突破性进展,已成为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世界500 强企业中有40 余家IT 企业来川投资、设研发中心和服务机构。

随着我国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等的应用以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电子信息的高端产业,已成为对我国现代工业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强、综合效益好、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步入加速成长期。

第二节主要问题

从发展历程看,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主要是引进技术;二是产业特色仍然不够凸显,同质化在短时间内难有改变;三是支持产业发展的环境仍然不够完善。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未来十年西部大开发的新机遇,围绕我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5785”发展战略,坚持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省工业中重要的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按照整合与产业链延伸的发展途径,坚持创新发展和承接产业布局发展双驱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逐步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实现产业规模跨越式发展,努力把四川省建设成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高地。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巩固现有优势产业与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结合;二是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引导推动;三是坚持应用与产业融合互动、创新发展;四是坚持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合作发展相结合;五是坚持聚集集群与园区化融合发展;六是坚持抓大扶小与促进产业链完善配套相结合。

第三节主要目标

产业规模。“十二五”期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36%。2015 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0
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0 亿元,年均增长率53%)。力争到2015 年,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 亿元的企业户、500 亿元的企业超过户。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保持中西部第一。

   产业布局。实施“带多园区”产业空间布局。即:优化发展个产业增长极(成都),以研发、整机、系统集成和配套产业链互补与融合发展模式,构建个成—绵电子信息产业大基地,壮大发展成-德-绵-广(元)、成-眉-乐-雅、成-遂-南-广(安)和成-资-内-条产业带,辐射发展多园区的产业布局,突出地区特色优势和合理分工,集聚集约构建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整体系。

技术创新。力争到“十二五”期末,重点企业研发投入达到其销售收入的5 %以上。积极支持企业建立国家级研发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建立一批面向园区的技术创新项目平台。大力开展以应用带动为主的关键技术研究,力争获得突破。

第三章重点工程

以布局聚集化、产业集群化、企业园区化、产品品牌化、技术高端化为发展方式。摒弃模仿被动式发展模式,迈向自主创造主动式发展之路,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经济社会信息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等,以企业为龙头、项目为依托、产品为重点、创新为支撑,突出技术、产业、应用之间的相互促进,带动一批重大项目,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一节融合发展

围绕我省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推动作用,以研发设计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各领域的融合工程建设。以数字化、柔性化技术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提高融合工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加强区域合作,加快推进全省“两化”融合。以型号工程为重点,形成军民融合军事电子产业集群。以“三网融合”为契机,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带动电信、互联网、广电等相关行业和产品制造业发展。

第二节集聚发展

依托我省已有的国家级园区(基地),引导产业(产品)聚集发展。“十二五”期间,着力建设新型显示产业基地、航电与空管电子装备基地、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计算机产业基地、云计算产业基地、空间地理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物联网技术研发基地、物联网产品制造基地、物联网应用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园、信息化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融合示范园、光伏产业园、微电子产业园、“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园、电子节能照明产业园、新型显示材料产业园、射频识别产业园、电子新材料产业园等一批优势和特色园区(基地)。以园区(基地)为载体,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培养一批专、精、特、新的创新和配套型企业。

    第三节创新发展

   一是发挥特色产业园区(基地)的载体作用,建立我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二是支持发展产业技术联盟,搭建我省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平台,开展联合协同创新,加速技术与资本和市场的对接,促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三是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结合国家重大专项,以项目为载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建立重点项目储备库,鼓励企业加快战略性技术储备;五是加大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保护力度;六是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相关标准的制定;七是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工业设计工程建设。

第四节智能化发展

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深刻变革,抢占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着力打造“智慧四川”。加快推进成都、绵阳等市的物联网应用平台、研发平台、信息安全平台建设,大力推动我省物联网发展。促进智能感知产品在市政管理、交通信息、物流运输、环境监测、节能减排、工业监控、国防军事、防灾减灾、农业监测、医疗监护、电力监控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推进和组织实施智能工业、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灾害防控、智能农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医疗、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若干应用示范工程。

第五节开放与合作发展

一是积极争取引进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新型显示用关键基础配套材料项目和英寸及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项目,抓好计算机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二是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解决我省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一些瓶颈技术问题;三是继续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布局;四是积极引导内外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军工科技资源优势,重点引进高端制造、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等向我省集聚;五是鼓励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联合研发中心,促使研发、生产、服务的本地化和一体化;六是支持有实力的本地企业走出去,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提高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

第四章发展重点

第一节软件与信息服务

重点产品。嵌入式系统软件、自动控制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基础软件、云计算软件和服务、移动计算软件平台、工业软件、高端信息技术服务软件、数字内容加工处理软件;物联网应用服务、云计算应用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信息技术增值服务、数据处理和营运服务、集成电路设计、设计开发、网络增值服务、动漫与网络游戏、服务外包;电子储存产品、电子安全产品、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身份证认证、安全隔离、信息内容安全、入侵检测、网络容灾等。

关键技术。大力发展软硬件融合、信息安全等技术。一是可信网络计算平台、中文信息处理与智能人机交互、数字媒体与内容管理、嵌入式软件、工业软件、软件服务技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的关键技术,泛在网的应用技术;二是密码技术,电子认证、责任认定、授权管理技术,计算环境和终端安全处理技术,网络和通信边界安全技术,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技术,信息安全测评技术等。

重点布局。以成都为中心,积极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凸现成都承接国内外产业布局高地地位,发展壮大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四川)、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娱乐产业示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发挥绵阳科技城的示范效应,大力发展以智能视听产品为代表的嵌入式软件与行业应用软件。在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发展以先进控制为代表的系统软件和企业信息化相关软件,积极推进以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第二节通信与网络

重点产品。研发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设备、下一代网络产品、宽带无线接入、家庭网关、智能信息处理和泛在网络设备;发展光通信系统设备、数据通信网设备、卫星通信系统设备、地面站设备、数字移动通信设备、接入网系统设备、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设备、路由器与网关设备、数字内容产品,应急广播电视系统等。

关键技术。物联网关键技术、云计算技术、高性能多业务承载网技术、宽带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业务控制与媒体处理技术、宽带多媒体网络技术、家庭网络技术、智能终端技术、智能信息处理和泛在网络技术、光通信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数字内容与应用开发技术,智能化、绿色通信技术等。

 

 

 

重点布局。成都、绵阳为重点发展区域,以推动我省物联网和三网融合建设为契机,打造物联网产业园,以培育核心技术发展为支撑,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网络建设,带动相关产业(产品)发展,做强我省通信与网络产品产业链。

第三节平板显示与智能视听

重点产品。一是发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4.5 代线以上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面板(包括基于低温多晶硅技术的LTPS-TFT-LCD 面板)及模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4.5代线以上OLED)面板、等离子体显示(PDP)屏、激光显示器件等;二是数字音视频编解码设备、音视频广播发射设备、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设备、数字视频设备等;三是智能电视(包括三维立体电视)、智能移动终端(包括手机)机顶盒、数字光盘等。

关键技术。一是基于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及驱动(包括低温多晶硅(LTPS)显示技术)、等离子体显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激光显示、投影显示、无机厚膜电致发光显示(TDEL)、大尺寸场致电子发射显示(FED)等技术;二是新一代音视频编解码、数字电视传输、数字电视接收机软件、三维立体电视(3D)、数字接口和数字版权管理、新型数字光盘等技术。

重点布局。以绵阳和成都为重点区域,充分发挥国家(绵阳)数字视听产品产业园的带动作用,加强上下游及配套支撑产业互补联动。建设成绵(国家)新型显示产业基地,促进新型显示产业聚集发展,做强我省平板显示与智能视听产业链。

第四节计算机及外设

重点产品。笔记本计算机(包括平板计算机)、台式计算机、低成本计算机等;信息家电(3C)与智能化终端产品、电子阅读与电子娱乐产品等;高端容错计算机、服务器与网络计算机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以及大容量存储设备等;基于国产CPU 和操作系统的安全可控计算机;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等应用的计算机支持设备;显示面板及终端、计算机外设(大容量光、磁盘驱动器及其部件,数字产品用存储卡、打印机、扫描仪、移动存储、投影仪、多功能一体机和关键零部件等);计算机主板及相关板卡、硬盘、内存、光驱、电源等;产品支持软件、配套电子元器件及相关原材料等。

关键技术。一是高性能计算和高性能服务器技术、网络计算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高可信计算技术、计算机容错技术、普适计算技术、人机接口技术、信息打印输出技术、智能计算技术、量子、光子等计算技术;二是计算机生产技术(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人性化、智能化技术等),存储技术等。

重点布局。充分发挥国家成渝经济区的引领效应,按照“聚集融合、开放合作、市场拓展、承接保障”的思路,实施“一基地三核心四带多园区”工程。建设一个四川计算机产业基地。以成都经济区为计算机产业发展中心区域,重点落户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制造中心、结算中心、分拨中心、系统集成、营运与服务中心和人才及人力资源培训中心等。打造3个制造核心区。一是依托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高新西区),建设整机生产、集成电路芯片和主要配套产品核心区域。二是以成都高新区南区(出口加工区)、成都双流综合保税区为核心区域,发展整机、智能终端装配以及主板、显示器、硬盘、内存、电源等关键零部件。三是以天府新区建设为契机,规划发展计算机整机及外设和配套产品核心区域。发展4带多园区。发挥成渝两个增长级的辐射作用,发展成-眉-乐、成-德-绵、成---广(安)和成-资-内4条产业带,充分利用成渝两地之间已形成的快速物流配送枢纽带,根据相关园区(工业集中区)主要产业特点和配套条件,辐射发展多个配套园区。以成渝经济区计算机及外设产业零部件配套为目标,同时对两地计算机整机企业进行配套,实现成渝两地的互动与互补发展。加快建立我省计算机及配套产业从水平分工到垂直整合的本地化完整生产体系。

第五节集成电路

重点产品。一是微型系统级芯片(SoC)产品;二是通用的、新结构的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像处理器(G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三是数/模、模/数转换器、存储器(包括内存芯片)、可编程器件等芯片;四是微控制器(MCU)、变频控制芯片;五是应用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数字音视频的关键IP核产品及接口芯片等;四是射频识别(RFID)及非接触式IC卡芯片;五是信息安全芯片(ESAM)。关键技术。微型系统级芯片(SoC)设计技术,射频识别(RFID)芯片技术,纳米级生产工艺技术,微波、毫米波、功率器件及模块等技术,新型、高密度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技术,安全处理芯片技术、PCB 电路板制造的柔性技术等。

重点布局。以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为重点,将成都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集中区域;以国际国内大公司设立的研发中心、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为龙头,在成都、绵阳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以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为目标,积极争取英寸及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项目,壮大我省集成电路产业链。第六节信息技术应用设备及装备重点产品。一是新型显示器件制造专用设备;二是军事电子、电子专用设备(包括集成电路制造专用设备)、测量测试仪器(包括无线电监测设备)、工模具等;三是雷达设备、航空航天电子、数控机床、卫星导航系统设备及相关产品;四是智能交通系统设备、智能跟踪定位设备、智能传感设备、智能机器人等;五是汽车电子产品、电力电子设备、工控电子设备、融电子设备、医疗电子设备等;六是数字多功能电话机。

关键技术。一是新型显示屏生产线的总体设计、工艺和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突破新型显示制造专用设备和配套设备的一些关键技术;二是大力推进空间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技术,以型号工程为重点,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多普勒雷达技术等;三是基于飞机导航与通信、机载航电系统、军事电子、智能控制、航空航天电子、航空仿真验证平台技术、医疗电子、仪器仪表、汽车电子等技术,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重点布局。推进信息化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融合示范园、航电与空管电子装备基地、广元塔山湾军民融合基地、“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园建设,在成都、德阳、绵阳、广元、资阳、南充等形成信息技术应用及装备产业集群。

第七节电子基础元器件及电子材料

重点产品。一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研发和产业化、光电子器件、高频大功率器件、微波器件及电路、变频控制模块、新型显示用新器件等;二是混合集成电路、片式电子元件、发光二极管(LED)、新型机电元件、高密度印刷电路板及柔性电路板等;三是高性能磁性元器件、微特电机与组件、新型(非色散)单模光纤及光纤预制棒等;四是高比容、高可靠性、长寿命锂离子电池等;五是太阳能光伏与组件;六是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和新型元器件材料(节能照明用发光二极管材料、平板显示用关键配套材料、高纯度硅及光伏电子用新材料、化合物半导体新材料等电子专用材料);七是锂系列电子材料。

关键技术。一是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技术;二是光电子器件、高频大功率器件、微波器件及电路、节能照明用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三是片式化、小型化、复合化、高精度、高性能化的工艺和制造技术;四是新型显示用材料研发和生产技术,节能照明用电子新材料研发和生产技术等;五是太阳能光伏转换利用技术;六是基于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的电子新材料技术研究;七是废旧电子产品及元器件回收利用新技术。

重点布局。以成都、绵阳、乐山、眉山、宜宾、遂宁、雅安、广安等市为载体,充分发挥国家(成都)电子元器件产业园的集聚作用,重点向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太阳能光伏与组件、节能照明用发光二极管、新型显示用材料等产品延伸。着力建设电子材料特色产业园。在成都、绵阳、乐山、宜宾、遂宁、雅安、眉山、阿坝等市(州)形成半导体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锂电池材料、新型显示材料、新型元器件材料等电子专用材料产业集群,构建完整的电子基础元器件及电子材料产品链。

第五章规划实施

第一节保障措施

(一)加大扶持力度。积极落实国家税收优惠和其他财政扶持资金,争取国家重大专项。对接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结合自身财力和实际情况,安排资金支持本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鼓励建立高层次、高技能的人才培训基地。引导企业与院校实施定单式人才培训机制,按企业需求定向培养人才。鼓励引进高级管理人才、技术领军人才等。支持企业实施特殊岗位培训和再教育。

(三)强化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我省电子信息产品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加大共性技术平台和应用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对企业与产品的推介展示。特别是要加大对新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大生产要素保障向电子信息企业倾斜的力度,确保企业生产用电、用气。大力推进四川电子通关平台项目建设。积极协调海关、商检部门,确保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入境货物的监管有效、方便进出,加快进出口货物通关速度,为产业发展提供便捷的通关服务。积极协调海关、商检部门针对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开通“绿色通道”和“直通放行”方式。

(四)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和投产中的代理服务、“一站式”服务,建立各级政府与重点企业的对话机制,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全方位服务。

第二节规划落实

(一)加强产业指导工作。强化统筹领导,建立协调联络机制。加强对重大项目的服务和跟踪工作,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保障。

(二)加强行业运行分析。加强行业统计和运行监测分析工作,建立和完善行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运行分析系统。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在市场调研、政策研究、人才培训、行业运行分析、诚信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推广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市场提供公平竞争环节,形成良好行业规范。

(三)强化规划落实与评估。依据规划制定年度计划,确定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和发展目标。建立规划评估常态机制,对规划实施、重点项目进度情况进行年度和中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做相应微调。发挥规划的约束力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