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活动

“从娃娃抓起” ----成都市电子学会“走进非遗——川剧”科普游学活动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4-15
分享至:

“从娃娃抓起”

                ----成都市电子学会“走进非遗——川剧”科普游学活动

 

川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都市电子学会与玉林东路社区、武侯区美好明天青少年发展促进会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特别策划了“走进非遗——川剧”科普游学活动,到彭州参观阳友鹤纪念馆。通过实物、文字讲解、经典音像资料展播、川剧艺术传授互动等环节,让小朋友通过亲身体验、直观了解川剧的艺术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月13日早上8点,30名青少年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踏上了感受非遗文化的旅程。车上,志愿者向小朋友们初步介绍了川剧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和特点,以及川剧在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讲解阳友鹤先生生平事迹,让小朋友们有个初步认识。

阳光明媚。队伍第一站来到了阳友鹤纪念馆,一楼是阳友鹤生平、若干文化名人来往书信真迹、戏服展;二楼是各界名人题词、赠送的书画展厅;三楼是阳友鹤弟子一览表及阳友鹤生前演出剧目表、部份演出代表作照片及名家点评展。参观过程中,小朋友们格外兴奋和好奇。他们一边听着讲解员的讲解,一边好奇地观察着纪念馆内的展品和图片。当听到讲解员述说阳友鹤先生8岁学艺、17岁在重庆演出《金山寺》一举成名、被誉为“川剧旦角艺术一代宗师”和“川剧的梅兰芳”时,小朋友们不禁发出惊叹和钦佩的声音。他们对阳友鹤先生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对川剧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图片1.png 图片2.png

 

图片3.png    图片4.png

图片6.png 图片5.png

随后来到了海窝子古镇的古戏台。海窝子是文旅部命名的川剧文博古镇。古戏台坐落在古镇的中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艺术雕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戏台高大、古老,每一处都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匠心,展现了前人对戏剧表演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小朋友们席地而坐,看着罗老师演唱宋朝川剧胡琴《前账会》、杨老师和罗老师演唱《别窑从军》。那高亢激昂的唱腔、起伏跌宕的旋律和独特的表演,将小朋友带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历史年代。

图片7.png   图片8.png 

 

漫步在海窝子古镇的石板路上,穿梭于古色古香的建筑之间,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古镇的街道两旁,古色古香的商铺、茶馆、酒楼林立,每一扇门后都隐藏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文老师热情地为我们讲述着古镇的往事,让我们小朋友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座古镇的历史和文化。海窝子古镇曾经经历了始建、损毁和重建的历程。上一轮建于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给古镇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许多古建筑损毁严重。灾难激发了古镇人民重建家园的决心和勇气,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古镇得以重建,恢复了原貌。如今,虽然时光流转,但古镇的风貌依旧保存完好,仿佛时光在这里静止了一般。

图片9.png    图片10.png 

邓小平曾经说过一句话:“要从娃娃抓起。”此次海窝子古镇之行,就是让小朋友们在古镇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气息中,深深感受川剧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小培养他们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从而立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成都市电子学会

                         2024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