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布

中国网倾情巨献---2014年四川科教人物系列报道 成都市科协.中国网四川频道联合出品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4-10
分享至:

石荣:一份执著 捕捉电磁之光

  ——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9所电子战专家石荣 

仰望星空是很多人孩提时代的乐趣,那时候我们也喜欢守在收音机或电视机前,欣赏那些时空中通过电磁波传来的美妙,神秘的电磁空间总激发起人类无穷的想象。

石荣便是一位在这电磁空间中捕捉闪光之人,他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9所的一名研究员。10年的执著,他以青春、汗水,为我国电子战事业谱写出一曲曲电磁波的“美丽乐章”……

 诲人不倦 石荣讲解自己在电子战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网四川成都12月15日讯(记者 袁虹)2009年天安门国庆阅兵中,多型性能先进武器装备的展出,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军队信息化水平的跃升。如果说十年磨一剑,那么进发阶段的推动力,则源源不断地来自于众多的国防科技工作者,身体力行,不断发力、不断调整路标并步步突围。这里选取的,只是众多推动者群像中的一员。

军工科研也玩“跨界”

乌克兰危机、伊拉克ISIS反恐战争中,当电视镜头传来,导弹准确击中目标,目标瞬间灰飞烟灭,震撼的画面告诉人们,世界军事已经迈进信息战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而其中导弹准确击中目标的背后,是地面、天空、甚至是来自太空的大量的雷达、通信和电子战等信息技术的支撑。“通俗地说,电子战就是撬动整个电磁空间杠杆,我们研发的技术,能够为我方导弹准确击中敌方目标提供保障,反过来而让敌方导弹找不到目标!”石荣说,他喜欢这份充满挑战和惊喜的事儿。

反恐离我们并不遥远,2014年9月24日美军F22战机发射精确制导导弹空袭“伊斯兰国”ISIS武装

互联网时代,“跨界”是个酷炫的词汇,有跨界设计的特斯拉、跨界营销的小米等等。而早在2004年,石荣取得博士学位进入29所工作之前,他便一直玩着“跨界“,从本科到攻读博士,石荣先后就读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精密仪器、通信等四个完全不同专业,而经受重庆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两所大学学风的洗礼,跨界融合,为石荣在电子战领域的科研工作,如虎添翼。
 
    大漠戈壁的演习外场、翱翔晴空战机上,国内国际重要学术会议、863\973项目专家论证会,石荣从电子战基础研究,到新型卫星研制,一次次攻坚克难,所突破的相关关键技术已经向实际工程装备进行了转化,在装备应用中得到了检验与验证。参与研制的多颗卫星,已经成功发射,捍卫着中国电磁空间安全。

    一次次省部级奖项,一次次军队奖项,一次次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员工,“成都市青年岗位能手”,记录下了石荣的每一步峥嵘。

    2014年全国雷达学术年会上,石荣受邀主题演讲,《雷达和电子战中的认知将演绎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博弈》对认知技术在雷达、电子战、通信等领域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赢得了大会高度肯定。

追梦路上的风和雨

追求卓越的路充满着坎坷,郁闷有时候成了家常便饭。

但石荣说:“科研中既有烦恼,也有快乐。烦恼是遇到一个技术上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但是一旦找到解决的途径,并通过试验验证后,所获得的快乐也是巨大的”

那是在刚参加工作的头两年,由于是刚刚涉足到电子对抗这一专业领域,对该领域的相关技术基础的掌握还不牢固,对电子侦察与干扰技术的理解也不深透,但是所面对的科研课题不仅难度大,而且对电子对抗知识面的全面性要求很高。而微弱信号的检测与高精度分析,干扰样式优化设计与效能提升等问题长时间找不到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法,课题时间进度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好学广闻,博览众长,理论结合实际,是石荣克服困难的钥匙。

通过请教所里的前辈专家,请教一线的技术师傅,再将他们的好经验和技术文献上的理论相结合,石荣终于摸索形成了有效的技术路线,提高了信号检测的灵敏度,也降低了干扰的干信比,走出了入所头两年的困局。

回想起,经常给予自己指点的张锡祥院士和中国电科29所总工程师胡来招等良师益友,石荣满怀感激地说道,老专家们的“严、慎、细、实”工作作风,好方法和好习惯一直影响伴随自己走到今天。

采访中,谈起家人,石荣铁血汉子侠骨柔情:“家人的支持是我能走到今天的基础与前提。因为一个人的时间与经历是有限的,在工作上投入得多,在家里的投入自然就少,没有家人的支持与理解,自己是不可能走到现在的”,平实的话语里,饱含深情。

令石荣终生难忘的是,在妻子王焱霞女士怀孕和生小孩的时候,由于科研外场试验需要,在石家庄、三亚一呆就是大半年。常年来,家里的这一切都是父母和妻子在操劳。

寒来暑往,一系列装备成功研制,一艘艘舰船扬帆远航,一颗颗卫星发射升空……石荣和他的家人欣喜地看到,他的技术成果,开花结果。

  


石荣的多项技术应用于2009年国庆阅兵展出的我军现役装备

那些年的领悟

 十年青云志,无限航天情。

现代通信、雷达、电子战几乎是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学科门类,但相对于通信与雷达来说,电子战更偏实战经验性,这也给理论化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迅速发展,地缘军事政治形势,波谲云诡,遥望星河的时候,石荣迫切意识到电子战的需要理论化和知识传承。一方面,将前辈们、老专家们的好经验通过理论提升的方式做到有效传承,另一方面培养年轻人去发现和挖掘,在电子战领域的好理论和好方法,这是电子对抗专业学科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源泉。如今,大量的电子战设备被研发出来,但是我们也要问自己后续我们还能研发哪些新的电子对抗设备,这些都是需要有基础理论和预先研究来推动的。

基于此,石荣长期坚持在各种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同时提出的一些新理论与新方法在工程上也得到了实际验证。同时积极培养人才,目前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1名。带新人促发展,让年轻人身上压担子,让团队内更多的年轻同志快速成长为课题负责人,站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尽可能地独挡一面。近年来,我们看到,他指导过的学生或同事,已经逐步成长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863、总参、总装等领域的十几个重要课题。

当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基本小康,确实如众多学者所担忧的,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军工企业也面临着同样挑战,80、90后不再一味追求献身奉献,他们的价值诉求是多元的,他们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石荣也在思考如何让他们更好实现人生理想。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有效工作时间常常是30-40年,在这段时间里,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如果通俗形象地来理解,即马斯洛提出的理论,第一层是生理需求;第二层是安全需求;第三层是归属需求;第四层是尊重需求;第五层是自我实现。他认为,对于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来说是处于第三层到第四层这范围,而军工企业需要不断激励80、90后向更高的需求层次去递进。

前进的脚步却没有过丝毫的迟疑,石荣已经瞄准了下一的目标:让电子对抗像通信与雷达那样,既有丰富的实践,又有坚实的理论,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继续探寻电磁空间中的无限美妙!

 

成都市科协&中国网四川频道

2014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