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政策

四川省“十二五”企业发展规划

作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5-04-10
分享至:

来源: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时间:2013-11-5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快发展,促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撑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四川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2011年-2015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四川企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规模、总量快速发展;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结构优化明显、对社会贡献日益增强。与“十五“相比,“十一五”期间企业发展有着质和量的突破,该阶段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为“十二五”期间我省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企业规模加速壮大。“十一五”以来,我省企业加快发展,数量、规模及效益迅速发展壮大。2010年,全省工商登记企业总数达53万户,注册资本1.8万亿元。其中,内资注册企业51.8万户,注册资本1.6万亿元。一方面,着力大企业大集团的培育,发展了一批产业“旗舰”企业。截止2010年底,达到工业大型企业99户,增加13户;主营业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达到 4423户,增加3525户;主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16户,增加1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倍(具体参见图1)。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与培育中小企业。截止2010年,四川中小企业中工业企业34.5万户,规模以上企业突破 13707户大关,营业收入占全省工业营业收入的75.5%。中小企业户数突破30万大关。

(二)企业结构不断优化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以来,我省新一轮国企改革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企业结构日趋多元化。截至201012月,全省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7677.33亿元,较2009年增加3747.19亿元,增长26.90%(具体参见表1),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5043.8,较2009年增加1169.5,增长30.18%。实现营业收入3088.99亿元较2009年增长27.2%,完成工业网总产值1841.6亿元。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十一五”期间,我省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较稳定,截至2010年,我省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 71%25%,结构为14.750.734.6,三次产业结构逐年优化。省内企业注册资本金增长较快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结构日益合理。“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发挥地区产业优势,不断整合资源加快区域结构调整,重点建设企业与重点项目建设突出,带动了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川南化工、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打造、川东新能源加工产业的建设、以及攀西地区钒钛钢铁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完善发展,推动着企业规模、企业数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企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资产效益指标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230.2亿元,增长37.0%。实现利税总额2734.6亿元,增长46.0%。实现净利润1469.5亿元,增长51.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451.1亿元,增长 78.4%;股份制企业1021.5亿元,增长50.6%。主导产品优势明显。2010年,在国家重点跟踪的70个主要工业产品中,四川有11个产品产量占全国的5%以上。数字家电、大型核电火电成套设备、水电、合成氨、百米重轨、钒钛钢铁、优质农产品、优质白酒、第四代军机等优势产品市场份额稳居全国前3位。品牌建设成果丰硕。截至2010年底,四川共有中国名牌产品45个,中国驰名商标98个,著名商标793个,四川名牌97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6个。2010年名牌企业(含服务名牌)产值48841574.72万元,名牌产品出口创汇、上缴利税占全省企业50%左右。

(四)企业素质不断增强十一五“以来,企业管理创新、员工队伍建设、技术装备更新步伐加快,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管理科学、经营规范、成长性良好的企业。省内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家培育计划、天府科技英才计划、高端团队支持计划等一系列本土杰出人才的培养,推动着企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才和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素质不断提高。

(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到2010年末,全省共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22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89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数据量继续稳居西部第一。技术中心企业覆盖了17.2%的全省大中型企业,投入了全省工业企业80%以上的研发经费,承担了50%以上的创新项目,产出了规模以上工业70%以上的新产品和利润。“十一五”期间,全省企业专利申请量为41944件,是“十五”期间的4.98倍,年均增长46.41%,比全省专利申请年均增幅高出15.45个百分点;我省企业专利授权量为24831件,是“十五”期间的5.06倍,年均增长60.49%,比全省专利授权年均增幅高出12.62个百分点。

(六)企业集聚效应明显。“十一五”期间,我省加大产业园区建设,以集聚发展为原则,依托企业优势资源强化产业配套能力,进一步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政策市场环境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一批既竞争又合作的产业集聚园区。打造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与知名区域品牌,产业创新能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

“截至2010年底,全省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共有规模以上企业4640户,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34 %

(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外资企业数量和产值比重不断提升。2010,全省外商投资企业1.2万户,注册资本0.2万亿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66.4亿元,增长25.7%。承接世界五百强能力激增。截止到2010年末,四川省承接世界五百强企业数已达160户。其中代表性的有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如富士康、戴尔、仁宝、德州仪器等);汽车制造业(如,大众、丰田、现代、沃尔沃等);金融服务业(如花旗、渣打、安联、摩根大通等)。

(八)企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十一五”时期,四川省非常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重大信息工程建设进展较快。目前四川省规上企业绝大部分实现了计算应用与OA系统,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与物联网
 
等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信息化不仅在产品设计、资料统计、电子商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在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与管理的整合中,及时的为企业“三层决策”(战略层、战术层、决策层)提供了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

(九)企业劳资关系进一步和谐吸纳就业成效突出。2010年,全省城镇企业就业人员 635.0万人,比2009年增加24.1万人,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企业就业人员342.3万人,减少0.9万人;国有企业117.6万人,增加1.9万人;城镇集体企业27.3万人,减少4.6万人;内资外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197.4万人,增加1.8万人。灾后重建成绩卓著。在抗震救灾阶段,我省企业奋力拼搏,保障了各类救灾物质的充足供应,在灾后重建阶段,我省企业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关怀下,顽强自救,推动重建进程,涌现出一大批如东汽、阿坝铝厂等重建工作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工业企业。

第二节主要问题经过“十一五”的长足发展,我省工业虽然已经具有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发展中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总量规模小、竞争能力弱、产业层次低、发展不平衡“四个方面。 

(一)企业总量、企业规模有待提升大企业(大集团)支撑不够。大企业(集团)总量少。2010年,我省进入全国500强企业数仅为10户,远低于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强省。另一方面,大企业(集团)的规模小。目前全省营业收入过“千亿”的产业和企业数仍为零。中小企业发展仍显不足。全省中小企业数量30万户左右,仅为浙江、广东、山东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小企业专业化水平不够,发展层次不高,主业优势也不够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数量与大企业大集团相比差距较大,尚未构成专业化、“精特新配”的发展格局。

(二)企业竞争能力有待加强市场竞争力亟待加强。大部分企业产品的质量、档次、水平较低,市场占有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品牌整合和“名牌战略”的实施力度不够,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效应有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对不足。目前四川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呈上升态势,但普遍还处于核心竞争力较弱的状态,发展不稳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三)企业发展层次有待提升三次产业构成有待进一步完善。我省目前三次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完善,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推动全省企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进一步承接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就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区域布局上进行深入 研究与探讨企业结构有待升级。企业组织结构形式相对单一,产品、技术、人力结构有待升级。现阶段企业存在着产品、技术、人力资本结构的缺陷和不足,硬实力和软实力竞争力相对比较薄弱,企业结构要朝更加合理化的现代企业迈进。

(四)企业发展的区域带动效应有待加强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我省企业发展以下特征较为突出:一是发展不平衡,成德绵等省内发达地区和川东北革命老区、川西藏区差距巨大,且一大批三线建设时期的布点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亟待调整。二是随着“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区域产业集群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全省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但也出现了不顾条件盲目发展、产业雷同的问题,不仅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妨碍了自身优势的发挥和可持续发展。企业发展均衡度不够,企业发展的区域带动效应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节面临的形势

(一)   国际环境变化,创造有利时机

一方面,随着入世过渡期结束,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一体化使我省在充分获得两种资源、利用两个市场便利的同时,也使处于结构调整关键时期的四川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世界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发达国家制造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东部发达地区受劳动力成本、资源、能源等约束,一些产业向内地转移的趋势明显加快。产业转移的机遇为四川省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前期基础坚实,发展主线明确

“十一五”期间,大批不同类型、特色鲜明的大、中小企业加速崛起,为四川省企业的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全省将启动实施“5785”战略工程,企业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企业的主体结构、产品结构等内容都将有更加明晰的发展方向。

(三)多层政策支持,配套措施完善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优势产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我省一大批国家级示范项目、重点项目也将继续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成渝经济区规划的获批实施、天府新区建设,为成渝两地经济发展与融合提供了源动力。加强对大企业的激励措施。为向全省大企业持续注入新的动力,政府将深入推动“两个提高”、“两个带动”等系列政策的深入实施,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继续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关系我省民生、就业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长期重大战略任务。政府将进一步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等政策,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快中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型升级,为我省企业整体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继续加大企业培育的支持力度。政府把大企业培育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努力抓好四川长虹、东方电气、成都飞机公司等61家高新技术创新产品、示范企业的培植和扶持。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创品牌、上规模、扩市场、成气候“。

(四)基础环境优化,服务平台搭建

“十一五”期间,政府针对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产业园区,建设了一批“技术型、生产型、社会型”的公共服务平台,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也逐渐完善,企业发展的环境不断得到优化。2010年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0.2,比上年提高11.5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28.8,比上年提高8.2点。

(五)资源、环境的硬性约束逐步显现以高油价时代的到来为标志,资源需求大,要素相对紧缺的矛盾日益凸显。短时间内,我省以内需为主的生产体系和重化工业产业发展现状难以根本改观,大量资源加工型企业也难以快速转型,对能源(见图2)、天然气、电力、运力的需求还将日益增大,而目前国家资源调配利用的政策,可能使我省企业面临更加严重的要素短缺和价格压力。

(六)交通制约瓶颈依然存在从我省当前产业结构来说,矿产资源加工、大型成套设备加工、化工及钒钛制品等支柱性产业无论是原材料运入还是产成品运出,都需要大量的运力作为支撑。而长期以来的体制障碍、地区分割以及行业间协调机制不完善等原因,使全省公路干线尚未形成网络化结构,综合客运和物流枢纽建设滞后,轨道交通和内河航运发展也相对滞后,极大增加了企业原料和产品的物流成本,制约了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企业的发展壮大。

(七)人力资源供需结构性失衡,劳动力成本日益攀升“十一五”期间,四川企业人才数量总体偏少、技术人才比例偏低、优质人才匮乏。四川虽是人口大省,但总体人才质量较弱,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缺乏。在省外高校就读的省内生源毕业生回川就业比例也很低,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省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工业强省“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结合四川省企业发展实际,推进“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营造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围绕“73”产业(产品)链的延伸与发展,大力实施“九大工程”,推进大企业数量倍增计划与“小巨人”企业成长计划的贯彻落实。以大企业大集团精干主体、分离辅助、扩张重组、产业(产品)升级、技术扩散为重点,建立区域关联配套、集聚发展、协作与分工专业化的新机制,带动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形成与大企业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企业主体原则。企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体。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主体意识,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为转方式、调结构创造良好的社会支撑。

(二)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将市场需求作为四川省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技术、人才、资源、资本等要素的流动。

(三)优化结构原则。必须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企业区域布局、企业规模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带动四川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与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

(四)整合发展原则。发挥作为优势产业链链核的龙头企业、重点企业与重点产品的带动作用,积极构建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发展与侧向带动机制,推动优势企业群体特别是同类、关联企业向产业经济带、特色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集聚集约发展。

(五)创新驱动原则。大力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坚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企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与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促进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技术档次的提高。

(六)两化融合的原则。支持、鼓励与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与适用的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大力推进企业的资源管理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七)开放发展原则。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构建对外开放的发展格局。支持全省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积极开拓省外和国际市场。支持企业在国内外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到境外资源地投资建立原材料生产企业,推进我省过剩产业、过剩产能向外转移,提高“四川制造”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

(八)包容和谐原则。坚持履行社会责任与促进企业发展相结合,把保障企业安全生产、资源环境保护、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扩大区域就业等实际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和谐劳资关系,实现企业与职工、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节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末,力争全省规上企业户数和从业人员数年均增加5%以上,总产值、营业收入和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实现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总量达到15000户。其中,主营销售收入上100亿的大企业大集团50户;新增中小微企业30万户;新增培育“小巨人”计划企业1000户,成长型企业2000家。

(一)企业规模结构目标

“十二五”期末我省100户大企业大集团实现“2514”全面倍增目标。即总体营业收入从2010年的1万亿翻番到 2.5万亿,实现倍增;5户企业营业收入跨过千亿大关,实现零的突破;500-1000亿区间企业从2010年的5户翻番达到10户以上,实现倍增;100户重点培育企业的最低入选门槛从2010年末的15亿元翻番到40亿元,实现倍增。“十二五”期末我省中小企业形成每年新增规模以下企业10000户,新增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300,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扶持与引导为重心,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企业竞争力水平目标

“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质量兴企”理念,在以“规模竞争力、效率竞争力、增长竞争力、创新竞争力“为核心的企业竞争力中,深化贯标、QC小组活动、六西格玛管理,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与工艺创新,不断提高企业产品实物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现代中药等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工程的跟踪指导,强化SBU的组织功能,快速推进企业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推动企业重点产品批量进入高端市场。

(三)技术进步目标

2012年,全省龙头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本世纪初期的国际水平。到2015年,全省龙头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5%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5%。全省“73”产业建立40家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6多万人,形成一批创新能力突出、知识产权独立的知名品牌与知名企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以上。

(四)扩大就业目标

“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项目带动就业战略,积极扩大就业。大力实施“5785”战略工程、“1525”工程促进计划,在基础建设、产业升级、节能减排、社会事业等领域新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把增加就业岗位和人力资源配置作为安排项目的重要参考因素,发挥投资和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巨大作用。

(五)节能减排目标

“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培育500家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大力推行企业的清洁生产与绿色制造。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努力降低工业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率,实现“十二五”期末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单位GDP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明显下降。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低于工业企业平均值。

(六)企业信息化目标

“十二五”期间,围绕推进研发设计协同化、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采购营销网络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等5个企业信息化重点领域,推广虚拟设计、集散控制、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等工业先进制造技术。大力推进区域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有效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对市场供需的敏捷反映,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七)监测分析目标

按照国家工信部的要求,结合本地区中小企业行业集聚发展的特点,准确的收集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研究分析企业的发展态势,及时掌握企业动态发展情况,做好全省企业运行的监测和信息服务工作。“十二五”期末,四川省中小企业网统计监测完成新增加重点监测中小企业6000户。

第三章企业发展空间布局的优化与调整

“十一五”期末,四川已经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2.4%,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位。但成就之外,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的四川工业企业虽然门类众多,企业数量也不少,但和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年产值超过百亿的大企业、大集团较少,工业布局仍然呈现出“小而散突出、大而强不足、山多峰少“的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根据四川省地理特征、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依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做好优势突出、空间结构优化的现代工业企业布局与定位设计,以进一步完善大企业、大集团为支撑的企业结构体系建构。

第一节成渝经济区

“一极一轴一区块”、“5785”战略空间定位与工业企业布局坚持以成渝经济区“一极、一轴、一区块”及“5785”战略工程为中心,立足我省水电、钒钛、天然气和农产品等资源禀赋优势,以50个龙头企业培育为抓手,布局建设一批重大资源开发和深加工项目,推动工业布局方式、运行方式、发展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四个转变”。以大、中、小企业配套协调发展为核心,支撑起8个重点园区的发展。以企业空间集中、集聚和行业关联的强带动能力为依托,进一步促进5条特色产业带的形成与发展(见图3-8)。

(一)成都经济区的企业布局规划成都经济区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交通大干线、工业基础较好等优势,围绕主导产业突出区域产业重点,着力打造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十二五”期间,成都经济区要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做大总量,做强规模。主动接受国际装备制造业新一轮调整和转移中的产业承接,加大对装备制造业先进技术的引进、加大对新能源发电设备技术攻关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专业化度和配套协作能力。加大对汽车制造重点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整合的鼓励,积极引导企业低碳、环保、个性化汽车发展方向,“合纵连横“强强联合做大产业规模。

“十二五”期间,成都经济区要依托“天府新区规划”,打造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天府新区,进一步以“成都-特大中心城市”为中心,带动和辐射区域内相关产业、相关企业产业转移的承接与培育。

5785”战略特色产业带与重点支撑企业

5785”战略特色产业带与重点支撑企业

5785”战略特色产业带与重点支撑企业

5785”战略特色产业带与重点支撑企业

5785”战略特色产业带与重点支撑企业图5785”战略特色产业带与重点支撑企业

(二)川南经济区的企业布局规划川南经济区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立体交通体系完备,工业基础较好等优势,围绕重化工、机械加工、能源和饮料食品等优势产业,做好大企业、大集团的配套服务与中小企业的扶持发展工作。依托现有的重化工、机械加工等优势主导产品,积极引进沿江重化工产业深加工项目企业的安家落户,进一步延伸产业(产品)链。依托不可复制的地域性酿酒条件,以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集团三大企业为龙头,以“名酒-名镇”、名酒-名村“、“名酒-名庄”建设为载体,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推动酒类企业和配套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依托饮料食品产业与农业联系紧密的特点,以农产品四大加工基地建设为主线,推动饮料食品企业、农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攀西经济区的企业布局规划攀西经济区要充分发挥独特的水能、矿产、特色农业等资源优势,以攀西钒钛产业带和凉山稀土产业带为依托,打造钒钛、磁铁、矿保及特色农业企业集群。“十二五”期间,以攀钢、川威、达钢、德胜钢铁等骨干企业为龙头,通过加快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改组,完善和整合优势产业链,构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要求的“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与大型企业集群。围绕“三江”水电能源基地建设与普光、龙岗、通南巴、元坝等大型气田开发,按照电力产业“水电站勘探设计—水电站建设开发—发电和电力传输“与油气开发“勘探-开发-储备-集输“的产业分工进行深入的企业组织优化与整合,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借助区域内气候类型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多含量性,以农业机械生产企业为中心,打造农业器械装备、安装、配套一条龙的农业机械企业集聚区,以此来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农业产业链中的企业集群与企业集聚模式。

(四)川东北经济区的企业布局规划

“十二五”时期,川东北经济区立足于区内天然气储量优势与生物多样性优势,以建设天然气新兴能源基地和化工基地为契机,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培育企业集群。以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为契机,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创业发展,促进秦巴山区和嘉陵江流域的开发与建设。

(五)川西北经济区的企业布局规划

“十二五”时期,川西北经济区根据区域内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以生态能源、生态旅游、优势矿产为主攻方向,以高原牦牛肉厂、绿色食品厂、林红葡萄酒厂等一批“绿色”企业的培育与扶持为抓手,着力打造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与矿产资源的点状开发,形成一批不同类型、特色鲜明的企业集群,推动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按照“1525战略”引导企业布局“十二五”时期,从优化四川企业布局的角度,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园区“1525工程”、“521战略”目标规划的落地与执行,在企业引导、企业规范、招商引资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严格按照工业新区的发展方向和定位选择工业门类与优势企业,对项目区位推介、项目引导、项目规范等各个环节贯彻落实四川省“十二五”企业布局规划精神。落实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1525工程”。即到2015年,建成51000亿元园区、22000亿元园区、13000亿元园区,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及企业的集约化、集群化发展,进一步落实企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节十大特色产业示范新城区的企业布局规划

以四川省“十二五”企业布局的优化与调整为着力点,以特色产业集聚、集约建设为核心,打造一批特色产业示范新城区(见图7),实现特色产业和示范新城共建共荣格局,以城市空间布局与工业结构的优化支撑起GDP超过1000亿元或2000亿元大城市的快速发展。

(一)突出“整机大规模、配套大集群”。依托戴尔、联想、纬创、富士康、仁宝、德仪等公司,重点引进主板、硬盘等关键部件配套商的就地配套,建立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示范新城区,实现城市跨越发展。

(二)以长虹、九洲等企业为龙头,依托长虹PDP等重点项目的推进,建立绵阳数字视听产业示范新城区。(三)以东电、东汽、二重等大企业大集团为骨干,重点推进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德阳现

代装备制造产业示范新城区。

(四)以攀钢集团为龙头,依托钒钛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发展钒钛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以钢铁钒钛为特色产业的示范新城区。

(五)以五粮液集团为龙头,辐射与带动金潭玉液、梦酒、高洲等中小型企业的快速发展,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进一步加快五粮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创建宜宾酒产业示范新城区。

(六)以泸州老窖集团、郎酒集团为骨干,通过泸州酒业集中区与古蔺二郎镇“名酒-名镇”建设,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创建泸州酒产业示范新城区。

(七)以自贡大业高压容器有限责任公司、自贡海川实业有限公司、东方锅炉工业锅炉集团为核心,创建自贡节能环保产业示范新城区。

(八)以新光硅业、乐电天威、东汽峨半集团为骨干,通过国家级硅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光伏产业下游企业,创建乐山光伏硅材料特色产业示范新城区。

(九)依托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南骏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突出整车和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集群发展。积极推进现代40万辆整车项目的落地,创建资阳汽车特色产业示范新城区。

(十)以四川盛马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骨干,建设城市新组团,创建遂宁现代物流特色产业示范新城区。

9十大特色产业示范新城区企业布局规划图

第四章企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为完成《规划》所制定目标,全力实施“九大工程”。以“九大工程”进一步扩大企业数量、优化企业结构、提升企业素质,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朝着质量增长型方向迈进,做大做优;引导中小企业朝着专业化运作,“精特新配“方向迈进,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节两个带动工程

坚持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为重点,做大规模、做强主业。以大企业大集团的主导作用、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推动四川省工业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的跨越发展。

(一)加快大企业大集团核心竞争力与集聚带动效应的提升重点培育发展一批我省“1525工程”、“7 3”产业中的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壮大产业龙头企业。以产业链为纽带,通过有效集聚整合与分工协作,吸引更多相关企业积聚、集中发展,降低负外部效应与综合成本,以“两个带动”工程的集聚带动效应,形成大企业大集团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的新格局。鼓励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形式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全力提升大企业大集团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市场优势,推动工业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鼓励大企业大集团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支持和带动中小企业实现结构调整与产品升级。

(二)加快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速度,扩大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与对接的空间大力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关系,不仅提高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与对接的空间,而且以大企业大集团的快速发展带动中小企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三)不断扩大大企业大集团的示范与带动效用,引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围绕四川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现代中药等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以细化分工,促进产业链延伸,以“专业化分工、产业化聚集“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发展,从而促进四川省中小工业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节两个提高工程
推动四川省工业领域和重要行业提高“消化生产高成本“和“技术创新产业化”的能力建设,加快自主知识

产权产品的产业化步伐,加快企业核心技术的产业化步伐,进一步提高四川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加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两个提高工程”创建工业企业发展的新气象加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低成本战略来加强产业链的上下游聚集力与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做好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的运营成本结构分析,着力提高工业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强化成本管理和厉行节约,努力降低产品制造成本,实现生产经营各环节和业务流程的优化,从而提高四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水平。

(二)加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两个提高工程”推动产业(产品)价值链的升级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以加快科技资源聚合来促进四川企业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力度的提升。加大对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实现从“四川制造“向“四川创造”、“四川创意”的转变。围绕产业龙头企业,大力支持其组织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企业工艺水平与技术水平,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着眼大局,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与退出,对属于国家明令禁止范围的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企业要坚决关停。加强对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引导与管理,促进四川企业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以工业经济发展新模式与整体经济优势,推动工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越位升级。

第三节自主创新与核心竞争力

培育工程推进“自主创新”与“核心竞争力培育”工程。积极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集团。

(一)以优化四川省产业资源和资本配置为主导,以国际低碳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新标准为标尺,引导工业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的制定,培育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能力。

(二)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对四川省重点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专项项目,与四川省企业重点研制核心技术,给予大力的资金倾斜与政策扶持。

(三)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连续2年以上研发投入比例超过3%的培育企业,以及 研发投入比例连续2年超过6%的重大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类培育企业,按平均研发投入的一定比例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补助。

(四)围绕企业“自主创新与核心竞争力培育工程”的实施,大力推进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在四川省“7 3”优势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推选评审出数名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并对其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给予重点支持。

第四节兼并重组工程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以7 3产业为重点,以淘汰落后、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的手段,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

(一)结合实际,以四川省机械工业、轻纺工业、建材工业、钢铁工业和煤炭工业作为企业兼并重组、改造和提高的重点,进一步破除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鼓励与支持民营资本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的进入,通过优强企业之间的联合协作、优强企业对劣势企业改组、兼并,以及企业兼并重组后强大带动作用与辐射作用,提高这些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落后产能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加快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安全隐患大、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淘汰。全面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水泥产能、落后钢铁产能及“小平拉”等落后玻璃产能。

(三)加强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开展节能减排降耗,推行清洁生产,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要求”门槛,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市场倒逼机制,引导企业以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对落后企业进行联合重组或建立战略联盟,鼓励优秀生产要素向大企业、大集团集聚集中。

(四)加强企业兼并重组的信息披露,规范操作程序,确保兼并重组操作的规范化、公开化与透明化,有效防范和打击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进一步完善外资并购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国家安全审查制度,防止恶意收购与国有资产流失。

第五节集聚集约工程

按照“7 3产业规划”与“5785”战略工程的总体要求,做好四川产业集群建设的统筹规划,解决好产业集聚与集约化发展中面临的土地利用、技术、融资、信息等重大问题,不断优化产业集聚环境,提升产业集群素质。按照“一群一业”的原则,加强产业集群特色服务体系配套建设。重点引进产前的研发、开发、科研等配套项目;产中的试验中心、检验中心、检测等服务机构;产后的销售、推介宣传、广告策划等服务机构。建立商贸、物流、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按照“起步就与世界同步、主导产业领跑行业”的战略构想,高标准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中国白酒金三角“、“成都高新区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四代战机”、‘“眉山硅谷产业基地“等优质产业集群建设。为企业的集聚集约发展提供一个高端的平台。

第六节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业及扩大工程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产业化示范“三大工程”和“611”计划,以企业技术攻关与自主创新推动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创业、投资与扩大发展。创新商业运营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大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商业化路径的保障,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做好服务。

(二)围绕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目录,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设立。不断完善有关金融、财税、培育市场等方面的措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培育、设立与扩大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结合四川实际,支持企业围绕重点领域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着力组织与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化示范工程,进一步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撑平台。

(四)坚持选择性发展、基地化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与培育工作,加快出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7个专项规划和发展指南,用好财政20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引导资金。

第七节企业发展服务工程

大力实施“企业发展服务”工程,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工业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依托全省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组建一批辐射西部、面向全国的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咨询、特色专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企业调优存量、扩大增量保驾护航。

(一)加强对工业企业的贴近式服务,保证政策的及时转化落实。进一步落实与保证大企业大集团联席会议协调机制的有效运行,切实做好企业“直通车”服务,解决好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

(二)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优化审核审批服务工作、优化项目申报服务、优化融资与税收服务,进一步落实政府“一站式服务”、“无忧服务”的目标,切实对工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加快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如:现代物流、商贸流通、信息服务和金融等)、高新技术服务业、以及投资、管理、咨询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打造产业链接的便捷通路。

第八节企业信息化工程

以建设上下贯通、左右协同、资源共享的一体化“数字四川“、“网上四川”为目标,规范工业企业信息管理,以挖掘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集成整合为主线,全面提高四川省企业信息化水平。

(一)扎实推进数据中心建设。做好工业产品信息化、工业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以及市场经济信息化,以工业经济信息数据集成和集中展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资本运营、要素运营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促进企业决策科学化,为下一步企业的兼并、重组、联盟提供信息支撑。

(二)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省重点企业要基本完成企业管理信息化改造,其中制造装备类企业重点推广ERPSCMCRM等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其它企业要实现比较完善的财务、营销、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努力搞好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省、市、县”三级网络的维护,较好地支撑工业信息化应用。。

(三)结合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抓一批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项目,加大对传统产品的信息化支撑与改造。通过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而提高四川省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重点支持一批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形成全省企业信息化的标杆。

(五)扶持和培育一批企业信息化的装备、软件与系统集成企业,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先进、适用的产品和服务。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咨询服务工作,搭建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咨询—监理—评价体系”。

(六)加快企业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国家、省、市三级信息网络系统,统一企业信息网络名称、域名、标识和链接。加强中小信息网的三网融合,积极探索新型媒体传播技术与业务,为创新信息服务扩大空间,进而提高信息服务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第九节品牌与质量

振兴工程以产品质量振兴与品牌建设为抓手,促进四川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和质量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现代中药等优势产业,突出电子、能源、钒钛钢铁、白酒等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着力营造“产品质量振兴,工业品牌经济“的良好氛围,创造有利于品牌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

(二)加强产品质量振兴与品牌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重点引导企业做好产品、做好工程和服务质量的提档升级,以品牌经济与质量经济争创四川省精品名牌。

(三)加大现有工业品牌的扶持力度,指导、帮助企业完善技术质量和品牌建设等相关工作,积极争创四川名牌,不断培育壮大四川名牌后备梯队。

(四)加大宣传力度,公开四川名牌申报的评价程序、标准、分值体系以及投诉意见处理办法等工作细则,促进企业名牌申报并建立保护制度,为“品牌与质量振兴工程”的实施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第五章规划

实施本《规划》是“十二五”时期四川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必须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确保《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组织保障坚持“省级统筹、地方负责、部门协调、各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实施分级负责的工作原则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规划实施格局。市州、县(区)要参照省上领导体系,设立工业企业推进发展领导机构,积极组织和领导各方力量,广泛参与规划实施过程。省级职能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围绕分工负责工作要求,积极配合和参与规划实施工作。

第二节规划落实辖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据本规划,结合自身特色,认真编制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分年度落实好《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进度安排。并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目标考核体系。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改进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第三节规划动态评估与修订地方各级政府与各级职能部门要强化规划实施绩效跟踪分析,定期开展规划评估工作,对规划中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情况、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影响和制约辖内产业大发展的各项因素,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措施与建议,进一步提高规划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规划期间,如遇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不可预见因素,致使工业实际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可按有关程序报批,适时调整修订发展目标和重大措施,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附件名词解释

1.贯标:指贯彻ISO90012008的关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其核心思想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满意为唯一标准,通过发挥领导的作用,全员参与,运用过程方法和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工作的一种活动。加强贯标工作,是一个企业规避质量风险、品牌风险、市场风险的基础工作。
     2.QC
小组:指企业中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的有效组织形式,是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经验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

3.绿色生产:指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使污染物的产生量最少化的一种综合措施。

4.敏捷制造:指在具有创新精神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先进制造技术(以信息技术和柔性智能技术为主导)、有技术有知识的管理人员三大类资源支柱支撑下得以实施的,也就是将柔性生产技术、有技术有知识的劳动力与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合作的灵活管理集中在一起,通过所建立的共同基础结构,对迅速改变的市场需求和市场进度作出快速响应。

5.六西格玛管理:指一种能够严格、集中和高效地改善企业流程管理质量的实施原则和技术。它包含了众多管理前沿的先锋成果,以“零缺陷”的完美商业追求,带动质量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最终实现财务成效的显著提升与企业竞争力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