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创新发展四川数字产业化的政策建议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9-27
分享至:

创新发展四川数字产业化的政策建议*

陈爽英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数字产业化是国家和地方的重大发展战略。四川省委、省政府瞄准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目标,对四川省数字产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全省数字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同时面临挑战和障碍。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组经调研发现,四川省数字产业化亟需创新性发展,提升四川数字产业发展能级,建议川渝合力打造具有国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发展环境;协同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做大做强数字产业;创新性整合提升数字产业链,协同发展数字产业集群;大力进和高端数字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明确提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早在2018年,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就作出“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决策,省委、省政府持续对我省数字产业化发展进行系统部署。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加快建成全国领先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202111月,《四川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中心和数字化转型赋能引领区,高水平建成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初步建成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一、发展成效

近年来,四川省数字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增大,整体实力与发展状况走在全国前列,是西部排头兵。2020,四川省数字产业化综合指数为32.4,居全国第8位,西部第一;数字产业规模指数排名居全国第7位,位列第二梯队。围绕数字产业链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电信业、软件及服务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四个行业,以下分别分析四川省数字产业链的发展现状。

四川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四川省积极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链的重点项目建设。具体包括加快推动京东方成都6代线、中国电子8.6代线、格罗方德12英寸晶圆等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先进制造强省建设,着力打造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2020年,四川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营业收入6957.5亿元,同比增长28.1%,总量居全国第四,在总量前四名中增速第一

四川省基础电信业大力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比较显著。在数字技术开发与应用创新方面,四川电信业三大运营商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业务场景。其中,四川移动5G网络、产业和技术优势赋能不断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四川电信推动构建四川5G+物联网产业生态、四川联通致力于打造云网一体新生态。截至2020年底,四川省基础电信企业四川移动、四川电信、四川联通积极投入5G建设,累计投入金额97.92亿元5G基站超3.6万个,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31太比特每秒,千兆光纤用户数88.9万户,居全国第3位

四川省软件与服务业持续发展。2021年,四川省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5967亿元,同比增长13.2%,软件业务收入4555亿元,同比增长15.2%,居全国第七、中西部第一。从产业链的企业主体来看, 2011年之前四川省软件企业基数较小,增长较慢,2011年之后软件信息业开始快速增长,近年来增速有所放缓。20211-10月,四川省软件企业增加13家,累计共1852

四川省的互联网及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不断增长。据工信部统计,2020年四川省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企业共2855家,居西部第一。2019年-2020年,四川省人工智能企业速成长,截止2020年,四川前拥有600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占比率2.51%

二、发展中的问题

四川省数字产业化亟需创新性发展。四川省数字产业化水平高于国内大部分省市,但是相比持续领跑全国的广东,以及大幅领先其他地区的北京、江苏、上海、浙江4个省市,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此外,四川省数字产业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现象较为突出,区域数字鸿沟未能有效弥合。

电子信息制造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四川省电子制造业虽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但整体看仍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多数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处于组装、零部件生产等劳动密集的中低端加工环节。

基础电信业数字化发展任重而道远。四川省三大电信运营商以数字服务能力为发展新动能,其数字服务能力变现,需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研发、数字化应用场景挖掘等,尚需大量资源支持与能力大力提升。

软件与服务业规模与空间协调发展不足。总体上看,四川省软件与服务业规模,仅为北京的1/4;且缺乏行业龙头企业。从产业链空间布局来看,四川省软件及服务产业主要集中在成都,成都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综合型“中国软件名城”,发展基础夯实,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四川其他区域软件与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

互联网及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能力不足。四川省互联网及人工智能行业企业众多,加工组装产业比重高,经济附加值低。专利和核心技术竞争力在西部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竞争力,但是与北上深广等一线城市相比,专利和技术创新能力差距也较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面临的挑战和障碍

区域间数字产业竞争激烈。国内数字产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迅速提升,市场优势明显,四川省数字产业发展面临挑战。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等重点城市形成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优势,数字产业发展迅速,对数字经济发展要素很强吸引力,四川省数字产业资源面临流失风险。

数字产业企业规模较小,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不足。四川省数字产业企业整体上规模较小,大企业大集团较少,具有带动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匮乏;且数字企业数字技术突破性创新能力不强,水平不高,应用创新能力不足。

数字产业链多居于中低端环节,上下游或区域间协同度不高。四川省数字产业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核心数字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等数字产业关键组件依赖于进口。数字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区域间未得到充分整合和协同发展,难以充分释放数字产业化潜力。

数字化高端不才不足。四川省区位特征对数字化人才吸引力较弱,数字创新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高端和工程技术人才缺乏,IC设计、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产业关键领域人才缺口大。

四、创新发展四川数字产业链的政策建议

1. 川渝合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发展环境

川渝合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发展高地。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契机,川渝合力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创新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把握数字技术发展趋势前瞻布局未来数字产业加强渝高校合作,布局培育数字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高端研发机构等共建数字产业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对数字技术转化和应用落地的扶持力度。四川应加快设立数字产业发展的专项财政资金,重点推动示范基地、创业基地所在地政府应安排资金扶持数字产业发展。省级相关部门可牵头整合数字创新平台、科研机构等资源,联合优势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围绕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成立省级数字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云平台。加大数字企业培育和招引力度,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企业,完善提升产业链,加大对技术转化和应用的扶持力度,出台投融资配套政策,推动市场应用良好、可直接产品化的项目落地我省。

建立数字企业的评估标准并纳入财政资助内容。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建立分产业分区域的数字经济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做好四川省内数字产业统计年报和定期统计报表报送工作,尤其是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好对国家信息技术运行维护标准符合性评估和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将数字产业发展情况纳入有关财政资助内容。

2. 协同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做大做强数字产业

联合多方力量,加快对芯屏存端软智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以及超高清视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的技术攻关。数字化需求为导向,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打造一批数字创新实验室、研究院或创新中心,促进产学研联动,加快数字技术突破性创新步伐。鼓励产业链技术交流和产业协作,加快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同时加快对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研发成果的保护,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政府要鼓励企业在掌握核心专利的基础上参与制定按行业技术标准,提高技术竞争实力。

突出四川省特色优势,重点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新兴产业能级发展。积极促进数字化场景落地,积极挖掘企业数字化的真实需求和实际痛点,实现加速数字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数字应用新业态,如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生活等数字应用场景,打造数字应用示范标杆,不断释放数字产业化潜力。针对本省数字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实施龙头企业、核心企业专项培育计划,支持和引导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和创新要素向领军企业集聚,提供“一企一策”靶向服务和精准施策,加速培育一批能够支撑和引领数字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

3. 创新性整合提升数字产业链,协同发展数字产业集群

聚焦创新链顶端、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高端,不断延伸四川数字产业链条,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带动四川数字产业向产业链高端环节演进。根据本地重点发展的数字产业链,搭建相应的数字产业综合应用场景,引导发展资源集聚,塑造数字产业链优势环节的发展高地。

发挥川渝两地、以及川内各市州的区位资源优势,建设具有国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产业具有显著的集聚发展效应,加大区域分工与产业协作,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高水平打造一批川渝数字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和新兴数字产业集群。同时,以四川省五大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为引领,加快形成数字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国内先进水平的数字产业集群。

4. 大力进和高端数字人才

大力推动数字创新人才引进战略,提供良好的数字高端人才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数字人才聚集,完善数字人才激励机制,支持开展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试点。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在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的高层次数字人才中选拔“领跑人才”培养对象,加强高端数字人才的自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