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调研

校地企合作有效机制研究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4-10
分享至:

校地合作既能发挥地方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服务经济文化建设,是地方政府、高校与企业共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校地企三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地方管理、高校教育及企业生产和管理现代化,使教育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各级政府一直很重视高校与地方的合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预期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该更好地利用高校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把高校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社会资本,创造现实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区县政府开展校地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

(一)校地企合作的现状

近年来,各级基层政府均较重视校地合作,并能够结合地方的产业特点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政府往往依托科技管理、经济管理或统战系统等部门设立校地合作办公室,通过专职管理队伍结合区域产业和高校特点,深入高校调查研究,动态掌握企业科技需求、项目意向、设备条件、资金规模等信息,努力拓宽合作渠道,加强同区域内外高校院所的联系,建立科技信息发现、跟踪和回访制度,及时掌握各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动态、科研人才储备情况、科技攻坚方向等重要信息。积极引导校企开展技术对接,推动企业同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对确定合作意向的项目,重点跟踪服务,提升合作成效。

以成都市郫县为例:成都市郫县县委、县政府在2007年8月成立了校地企科技合作办公室,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2007年10月,由郫县政府主导,县科技局组织协调,以豆瓣的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改造传统豆瓣产业,推动豆瓣行业发展为目的的服务平台,郫县豆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同时建立了四川大学、西华大学、四川省食品发酵研究设计院等三个研究开发基地和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丹丹调味品有限公司和成都鑫鸿望食品有限公司等三个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先后促进和落实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及优质水稻科技示范工程”、“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豆瓣产业”、“川菜调味品技术研发和产业提升”、“客车整车技术研发”、“凸轮轴系列产品开发” 等一批卓有成效的重点项目。郫县及时构建了校地企科技合作网络平台,目前,已有50余家企业、10余所高校成为注册用户,平台开展了科技信息发布、人才交流、产品展示和成果对接等活动,平台正日益成为及时了解掌握专家、人才、成果、技术、项目等信息的重要渠道和强化校地企科技合作的交流载体。

(二)校地企合作现状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一些区县校地合作现状的分析,可以概括总结出工业基础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县级政府推动下的校地企合作体现的一些主要特点:

1、战略合作层次高、范围广。近年来,为实现高起点、战略性的校地合作,如郫县政府围绕郫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要,先后与四川农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大学、成都工业学院等高校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有力地提升了重点领域和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目前,郫县企业已先后与省内外数十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许多单位在相关领域代表了当今国内的最高科研水平。

2、形成了多种校地企合作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校地企合作已由最初简单的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研究机构等深层次合作转化。同时,在合作领域上,既有以政府为主体,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整体合作的“区域推进型”,也有以企业为主体,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某一重点领域进行合作的“项目推进型”; 在合作形式上, 则有共建研发中心、 企业研究室等多种模式。

3、高校、院所产学研意识普遍增强。在国家科技经费投入政策和教育部评价机制的导向下,区域内高校、院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源头作用,积极与地方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努力与产业集群构建创新联盟,为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4、高校和政府共建智库平台。近年来,地方政府重视高校专家学者的智囊作用,积极聘请高校专家参与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策划、各级各类科技评审等工作,各区县级政府均成立有稳定的科技顾问团。在上级科研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下,高校自身普遍成立有面向社会发展、文化事业领域的研究中心。

(三)校地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川省地处西部地区,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于中、东部地区,政府推动下的校地企合作起步较晚,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投入力度不足,高校和企业参与合作的路径不够畅通,相当一部分合作流于形式,合作的有效性和合作的覆盖面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国家的政策导向,各区县党委、政府的领导很重视校地企合作工作,但缺乏推进工作的有效机制支持,中层和执行层面重视程度不足,虽然做了些面上的工作,但没有深入下去。没有足够的资源挖掘和投入作为校地企合作的支撑。地方政府协调服务的意识和水平不足,校地企协同创新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校地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仍有不足,有些合作框架仍然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推进。

2、校地企合作的信息化水平仍有欠缺。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及时,不通畅。校地企办公室的运作方式存在问题,高校、行业社团和企业人员缺乏情感交流与信息沟通,对校地企合作缺乏激情和创造性。

3、高校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不能激励和引导专家学者面向企业和政府基层服务,导致高校人才在象牙塔内固步自封,与地方联系不密切,在地方缺乏影响力,社会服务的信息资源欠缺,从而制约了主动开展校地企合作的开展。

4、政府投入导向偏离科学规律,强调投入产出对税收财政的作用,风险投入少,存在短视现象;企业对于校地企合作缺乏主动性,多数企业未从合作模式中受益。高校教师和学生创业缺乏政策支持,创业园门槛太高,创业环境艰难,人才外流较为严重。

 

二、合作各方对校地企合作的需求分析

(一)政府对校地企合作的预期

1、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加强合作。随着经济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变,合理的产业体系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政府希望高校能够发挥巨大作用。政府对本区域内资源有全面充分的了解,高校对经济运行规律,产业布局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企业对经济实体的运行有着直接深入的了解和强大的动力。政府希望三者得到更有效的结合。

2、在支持和服务企业方面加强合作。政府希望通过加强合作,对企业的发展过程予以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很多困惑与障碍。特别是对初创企业而言,很多时候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企业跟当地政府加强联系,才有可能对运营的环境有更充分的了解,对前进方向有更理性的认知,也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源。

3、在提升区县的对外影响力和“软实力”方面加强合作。许多区县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而闭门造车就有可能固步自封。只有开拓视野,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发展,就必须扩大对外影响力,政府希望通过合作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对区域进行科学的包装和推广。除了“外塑形象”,也要讲求“内强素质”,而在自身素质方面,“软实力”不可忽视,特别是地方文化的挖掘与重塑。

(二)高校对校地企合作的预期

1、学校层面的预期。高校的责任包括四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主要是为地方和企业培养的,才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科学研究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特别是应用科学,课题来源于地方和企业,成果也要应用于地方和企业;文化传承也不是孤立的活动,文化存在和延续的环境是不断需要研究的课题;社会服务更加直接地点明学校的一部分价值就来自于对企业和地方的价值创造。学校希望通过校地企合作扩大学校自身的社会影响,增强学校科研能力,锻炼教师队伍,创造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2、高校教师的预期。目前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强调应用,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强调双师型。老师希望通过参与校地企合作积累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验证教材上的各种理论,增强科研能力与教学自信,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合作可以丰富自身的科研成果。同时,高校教师将科研成果和知识技能努力的实现价值转换,也是教师开展科技服务的有效动力。

3、高校学生的预期。学生在高等院校的学习过程中,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渴望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希望参与校地企合作,希望通过合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丰富阅历,增强科研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与择业竞争增添砝码。同时少部分学生有创业需求,希望获得良好的创业环境。

(三)企业对校地企合作的预期

1、战略规划与管理咨询方面。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遭遇各种问题,其中包括发展道路等战略层面的问题,也包括管理的具体问题。由于自身局限,可能会囿于某种思维范式而无法挣脱,也可能因为企业内部的既定利益格局而难以变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渴望得到外部力量的支持。而且事实证明,外部给予的力量通常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与作用。

2、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方面。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生产或者销售、服务是核心业务,科研的资金需求和人力需求是比较巨大的。企业希望从外部寻找资源建立合作关系。而高校的一大职能就是科学研究,对高校而言,科研成果的转化是个问题。基于这种关系,校企合作就具备了充分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企业希望通过高校进行科技攻关,实现高校生产力的转化,也希望通过地企合作得到更多的资源。

3、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的,很多企业苦于找不到需要的人才,而很多毕业生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岗位。企业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与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培养”等方式,更充分地了解学生,也使学生在校期间培养更多企业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最终更好地契合企业需求。

4、市场运作管理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市场运作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对于很多行业而言,营销工作都会发生巨大的变革,单靠企业自身力量已经难以驾驭。企业希望通过与高校的合作研究新的营销模式。

 

三、合作领域与合作方式研究

依据校地企合作对象的性质不同,我们区别研究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两种类型的合作领域。校地合作是指高校为地方政府服务,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校企合作更多地是指校企互相依托,在共同促进企业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共享企业的软、硬件资源。

(一)校地合作领域和方式

1、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

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基本上是在各自既定的构架内发展,双方有着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然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互为前提,使得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凸显出来。一方面,地方政府应主动关心学校的发展,制定有利于高校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机制,各政府职能部门应强化高校服务意识,真正将地方高校视作地方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我们的院校、我们的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应制定政策鼓励高校师生加强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政府也应出台政策,激励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主动到高校“挖”人才、“抢”智慧,优化留住资源的环境。

整合地方高校科研力量参与地方政府重大科研项目,是地方政府研发能力创新的重大举措。高校与地方政府的科技合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1)政府主导,高校参与。这种合作方式比较灵活,但高校的参与度较低,有时无法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设施;2)地方政府部门与高校联合申报科研项目,获得专项科研基金支持。这种方式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高校的资源优势,提升项目申报实力,有效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3)地方政府设立专项科研基金,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组建科研创新联盟,进行重大项目攻关。对于一些重大而复杂的项目,可能会涉及若干学科专业知识,这种方式有利于整合县域内所有的科技力量来保障项目的顺利完成。

2、人才和智库建设合作

各层次高质量的人才支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人才培训领域方面的合作,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开展合作的主要阵地,也是最容易为双方带来实质性效益的合作形式。首先,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现成的优质教学资源,低成本地为地方有针对性地培养实用型人才、提高地方干部和职工的理论素养;其次,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培养人才,可以有效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拓展高校师生的社会实践领域和实践形式、促进高校教师把握学术前沿技术,保证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区域专家的数量和质量,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建立专家数据库,掌区域内高端人才的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专家资源,对政府、高校和企业发展都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专家资源包括政府部门专家、高校专家和企业专家等,资源库应根据各专家的专业领域进行比较详细的细分,方便人才的有效利用。

3、经济与产业领域合作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校办学宗旨之一。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西部的许多区县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将逐步进入工业化。在大踏步的工业化进程中,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高校的经济和产业专家学者的智慧,合理定位产业方向和产业布局,有序的规划产业发展路径,避免无序竞争和恶性循环。以郫县为例:入驻郫县的20多所高校中,既有川大、电子科大等211、985国家级重点高校,又有西华大学、成都工业大学等普通本科院校,还有烹专、托普等职业技术院校,专业人才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理、工、农、医等各大专业领域,而郫县经济近年来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一、二、三产业均有一定的布局,通过高校参与的知联会、产业联盟、科技顾问团等形式,有效的发挥校地合作的智库作用。

在地方政府的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涉及区域性或战略性规划的任务和各类调研任务。比如:地方五年一个周期的发展规划制定、中长期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居民消费支出调研、产业人才储备调研、乡村旅游市场调研等,大多都会委托县域外的专业机构来完成。如此舍近求远,高成本向域外借脑,不如更多的交给本地院校来完成。一方面,本地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储备充裕,其中不乏在规划和策划领域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又比较了解经济发展的相应专家;另一方面,大量的青年学生可以完成相当大的一部分基础性工作,无论在时间成本、资金成本还是在后期培训、跟踪服务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政府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科技成果转化首先是政府要引导,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从技术和资金上大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转化方式。区域性创新孵化园一方面为科技人员自己创办企业提供优惠政策,促进成果直接转化;另一方面创新孵化园还为各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专门的技术转化办公区域,同时给各类技术转移中介机构提供办公场地,以信息和知识的挖掘、传递、整合为支撑,尽量降低科技转化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风险,顺利实现间接转化。创新孵化园的另一项重要功能是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创业平台,为入驻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场地优惠、投资融资、创业咨询等服务和小额贷款、税收减免、企业注册“绿色通道”等自主创业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项目成功落地孵化。

4、文化事业领域合作

高校是思想最活跃的地方,众多年轻学子聚集在一起,永远不缺乏创新与激情。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传承和文化内涵,然而地方高校的发展却不能独立于地方文化之外,地方文化发展也需要高校带来的创新理念。把地方文化积淀到高校,把高校的新理念和新思路融于地方,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真正融合才是校地合作的坚实基础,也是推动校地合作不断巩固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如:郫县被称为“古蜀之源、川菜之魂、蜀绣之乡、生态之城”。郫县为古蜀文明的发祥地,在《蜀王本纪》、《元和郡县志》、《华阳国志》、清乾隆《郫县志》中有诸多相关记载,至今在郫县县城北郊仍存古杜鹃城残垣。如今,在新一轮成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郫县与高校共同打造“望丛”文化板块,共同挖掘和发扬古蜀文明的同时,结合高校艺术、工业、革命历史等资源构建文化产业圈,形成一个集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交相辉映的美丽城市。

5、社会工作领域合作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工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和专业,社工们是维系社会健康运转的重要力量。他们在预防犯罪特别是预防青少年犯罪、老人陪护等扶持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已经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在香港,平均每1000人中就有1人是社工。

目前,在我们国家,社会工作还是以社区居委会为主要工作平台,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在逐步转向专业社工机构。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社工队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地方政府可以与高校合作,组织高校的专业学生社团参与地方社会工作,既能缓解社工队伍紧缺的问题,又能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加。可以说,社会工作者职业涉及的面极其广泛,医院内从事心理疏导工作的人员、司法机构处理和疏导家庭纠纷的人员、问题青少年矫正人员等,均属于社会工作范围。目前,绝大多数社会工作被融入民政、司法、卫生等执法系统中,效果并不明显。按照“大市场,小政府”的发展趋势,社会工作终究会从剥离出来。政府可以在这方面与高校深度合作,合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聘请高校社科专家对社会工作进行专项调研;2)对社会工作市场化作出战略规划,未雨绸缪;3)有计划地培训和培养社工人才;4)建立社区特派员制度,高校专家深入社区跟踪指导社工工作。

(二)校企合作领域和方式

1、战略规划与管理咨询合作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制定一份好的企业发展战略需要专业的理论和大量市场信息作为支撑,战略规划应该借用“外脑”,聘请行业专家组成规划团队。管理咨询是由具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并且掌握了咨询技法的专业人员在企业提出要求的基础上深入企业,和企业管理人员密切配合,应用科学的方法,找出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进而指导实施方案,使企业的运行机制得到改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对于上述工作,高校中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和管理咨询经验的专家教授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之一。

管理咨询方面可以采取的方式有:1)传统咨询。高校专业人才借助丰富的知识、经验,在企业提出要求的基础上深入企业,应用科学的方法,找出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查出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进而指导实施方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2)微咨询。高校专家针对企业具体的单一问题,通过面对面或远程交流而实现的小型管理咨询服务;3)企业特派员计划。针对中小微企业管理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现象,在地方政府主持下,高校向中小微企业派驻管理或科技特派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2、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合作

在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中,科技难关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地方企业与高校全面开展联合科技攻关,既可以激活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又可以整合利用企业和高校的存量科研设备,有效降低企业科研成本。

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导下,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展,高校正逐渐发展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随着高校科技工作的深入开展,一大批应用性极强的科技成果被研发出来却由于种种原因待字闺中;另一方面,企业拥有的闲置资本又在苦苦寻找投资项目。校企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促成科研成果与社会资本的快速联姻。

可以采用的形式有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也可以围绕重大研发成果联合建立工程技术中心或派生围绕创新产品的科技型企业;针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重大攻关课题,校企双方联合建立课题组,努力申请承担国家项目;鼓励企业依托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发展基金”,共同投入人力、物资联合建立学科队伍,形成产业发展联盟组织,校企共同开展技术创新。

3、人力资源管理合作

企业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人力资源储备与管理能力,企业希望从人才市场上招聘到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可是常常事与愿违,想自己培养但各方面成本又让企业无法承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高校管理者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就业难往往表现在专业不对口和就业信息不透明等方面。基于上述原因,高校与地方企业就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深度合作最终一定会达成“双赢”的愿景。

高校与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合作通常采取订单式培养、联合办学、共建专业或基地等合作形式。订单式培养是高校与企业签订双边或多边人才培养协议,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培养过程的管理,指派理论知识丰富和实践能力强的企业专业人员到学校兼课并指导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为学生提供部分或者全部学费、奖、助学金,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

联合办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模式。高校与企业合作是促进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使双方的优势和资源得到最佳互补、配置和共享,同时,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也是高校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校企联合建立实训基地是联合办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有多种选择:企业赞助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出资建立实训基地、学校有赏或无赏提供场地将企业引入学校生产、企业投资在学校建立实训基地等。

4、市场运作管理合作

企业经营市场需要做大量的市场调研工作,对丰富的市场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作出针对性的营销策划和市场活动推广。县域企业涉及的行业较多且发展迅猛,特别是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偏弱的企业市场运作规划与实施能力凸显出来,而县域高校既有熟悉市场策划和运作的专业人才,又有大量掌握市场经营知识和工作热情的青年学生,只要校企双方联合搭建起合作的平台,寻找到适合的模式,优势互补,市场运作领域必将成为校企合作的突破口。

 

四、校地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一)资金保障

设立政府研究基金,并以此为推手,拉动企业科研经费的投入,促进应用性研究的全面启动。对重点产业领域的科技攻关实施扶持政策,尤其重点扶持区域内企业与高校联合科技攻关项目。科研经费以企业投资为主,政府的项目配套为辅,激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县域产业升级发展。

(二)校地企高层定期交流制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议成立以地方政府主管领导、高校主管领导和企业管理者代表参加的校地企合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二是领导小组定期交流。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和高校建设的角度出发,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交流研讨会议,针对校地企合作的政策导向、资金支持、人才培养、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沟通和达成共识,协助政府构建校地企合作的政策体系。领导小组应从全局的角度,对校地企合作涉及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建立制度保障和运行规则,这是校地企合作的最高纲领性规划。三是以领导小组定期交流为推手,全面推进校地企各方内部管理部门构建和工作落实。

(三)常态化部门对接制度

建设与完善产学研合作管理机制。各校地企合作单位内部设置专职的校地企合作机构,校地企合作事宜。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由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常态化机构专职人员对接制度,引导高校对接产业设置专业和课程,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和企业的能力;引导高校对接政府职能部门,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效率;引导高校与企业密切联系,积极配合,推进企业创新;通过全面推进校地企各方专职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联系,推动校地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四)加强校地企合作的宣传力度

宣传方面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让基层真正了解合作各方的具体情况;2)以制度促宣传,让各方面参与的部门和人员都能感觉到由此带来的好处;3)领导小组应创设情境,方便各方充分沟通达成合作意向;4)示范效应,真正落实好几个有代表性的合作项目,让参与者真正享受成果,以此带动其他观望的部门和个人主动参与其中;5)转化部门领导思维,主动接纳并寻求合作。

高校、企业对校地企合作也有着直接而强烈的需求,三方合作的领域广阔,方式众多,最为重要的是寻找创建一个合理、高效的合作模式,搭建一个高效的合作平台。这个平台一旦形成,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快高校科技生产力的转化、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实现多赢格局。